小說王耽美小說網

第二十三章 行祭天劉衎遇突襲 囚王莽懂賢鬥太後

關燈
陳述隨著衛姬,坐在馬車上。前後都是衛士列著,原涉騎馬走在前面,公孫仁在馬車右邊。左邊則是樓戶,而馬車後面,李心君和劉衎騎著馬並行著。

劉衎為了祭祀,特地學會騎馬。而李心君自小在馬背長大,馬術自不在話下。劉衎學地也刻苦。總算在這一天可以悠然地騎著馬,開始享受起路邊風光。而有李心君這個馬上高手在,劉衎又多了幾分安逸。在隊伍中緩緩前行。

一路上,百姓早已被驅走。入了街道,兩排官兵立在那裏,百姓關在房間裏,偷偷透過門縫,看著王爺從街上走過。

到了祭壇,只見祭壇上已經擺好了各種東西,祭壇腳下,搭了數個木屋,以作更衣休息。衛士們都列好了陣。等待王爺過來祭祀。一行人停下馬,衛姬領著陳述去木屋裏換上祭祀之衣。上了祭壇。

衛姬在祭壇上,對眾人道:“書‘敕天之命,惟時惟幾’,今王爺前來祭祀,敬日月以明陰陽,遵四時以慰鬼神。祈天地之仁慈,望益稷而豐麥。”

讓陳述下跪。正當陳述下跪時,忽然聽得遠處傳來廝殺聲。

陳述看去,只見遠處飛來數十騎馬,拉弓射箭,那箭上都帶著火焰。箭射中將士,紛紛倒地。而射到木頭,觸之即燃,落在草地,迅速起火。只見烽煙四起。原涉揮劍往刺客沖了過去,樓戶此時手裏拿著一把長槍嚴陣以待。而李心君已經拉著劉衎退到了馬車後面。衛士們兩人一組,一人舉著盾牌,一人在後面拉弓射箭。

數十騎馬見祭壇這邊也有弓手,就停下馬來。在那裏拉弓遠射。李心君發現,馬上的箭總是射地比將士的要遠。知道那都是強弓好箭,拉弓的人臂力非常。

箭射地稍頓了下來,只見遠處飛奔而來一片黑衣客。正是日前刺客裝扮。此時,守衛將士的箭已經跟不上來人的速度,於是放下弓箭,迎戰刺客。而那騎馬的箭手,仍然在馬上,見黑夜刺客已經沖過去。於是拉著弓待在原地。

樓戶見刺客過來,退到劉衎車前。原涉則是上前迎戰,衛寶緊跟著原涉,向前沖過去。衛姬見此,慌忙拉著陳述走下祭壇。而公孫仁見陳述下來,道:“王爺,快去木屋裏面躲避。”說著,跑去木屋,打開門。叫道:“太後,王爺,快到這邊來。”

衛姬見公孫仁打開了木屋,帶著陳述進了木屋,卻見裏面空無一人,公孫仁此時也進來,就要關門。衛姬道:“王兒,你義弟還在外面。我去將他也帶進來。”

公孫仁見衛姬開門出去,便道:“太後快去快回。”說著,也不關門。

陳述剛送走衛姬。忽然感覺肚子一股寒意,順勢後退了過去。原來公孫仁此時手裏已經握著一根箭刺了過來。所幸陳述早有準備,沒被傷著。陳述故作驚炸,道:“公孫大人,為何要偷襲本王?”

公孫仁以為陳述這一避純屬本能,道:“收人錢財,公孫仁對不住王爺了。”說著沖將過去。陳述見公孫仁來勢很快,也不敢馬虎,道:“大人饒命!”

公孫仁拿著箭,道:“不是我不饒你,是有人要取你性命。”

陳述氣喘籲籲地聽了下來,道:“你要本王死也要死個明白。”

公孫仁追了一會兒,見陳述停了下來。以為他跑不動了,便道:“也好,告訴你明白。是大司馬董賢要你性命,你死後可去找他。”說著,握著箭就往陳述刺去。

箭已觸及陳述胸前。公孫仁忽然感到手裏一麻,接著整個手臂也麻了起來,箭掉到了地上。陳述已經側身躲開。原來不知何時,陳述已經拿出一支青銅杵,刺刀了公孫仁肘關節。

公孫仁始料未及。他原本想用箭刺殺陳述,以造成為流矢所殺。如今箭落了地,手也麻了一下。然而,公孫仁反應很快,左手拔下腰間的劍,腳下也不放松,往陳述沖過去。

陳述見狀,早就逃出木屋。大叫:“刺客公孫仁!”

樓戶正在作戰,聽陳述如此說。揮手一道光,將眼前刀客放倒,往陳述這邊來。陳述的叫聲,眾人聽地清晰,幾個有了空的,轉身攻向公孫仁。公孫仁帶來的那幾人,原本還在觀戰,此時也提刀,迎向侍衛。

圍剿公孫仁的侍衛被其手下纏住,公孫仁得了空,繼續追殺陳述。而陳述早已跑向樓戶。樓戶也已經朝公孫仁過來,公孫仁見樓戶過來,慌忙逃到邊上,飛身上馬。往群馬箭客方向跑去。正當他夾腿要跑時,感到腳下一吃痛。一支箭已經射穿了腳踝。吃痛飛跑,肩膀又中了一箭,只聽的遠遠傳來一女子怒喝聲,道:“哼,許久沒用箭,生疏了!”

原來射箭的正是李心君。

眾刺客見公孫仁負傷而逃,不再戀戰,也紛紛逃走。

馬上刺客仍在原地,掩護黑衣刺客逃走,接了公孫仁。邊退邊走,官兵終於還是沒有追上。

衛姬見刺客走了,公孫仁也露出了真面目。於是叫了陳述和劉衎一起去祭壇。兩人昭告祖宗,結為兄弟。劉衎領著陳述進行祭祀之理。

原涉得了大司馬董賢要刺殺劉衎的消息。叫人快馬飛奔,往京城回報。自己卻和樓戶一行,繼續留在中山,保護劉衎。而陳述,在沒有離開中山前,依舊做他的王爺。

飛馬,書信,一個驛站接著一個驛站。很快,王莽府上收到了來自中山王府的信。董賢假詔公孫仁保護劉衎,又伺機殺之。一件事情,兩樁罪狀。足可以置其與死地。

王莽拿著書信,思索良久。僅是一封書信,又無人證。董賢深得皇上信任,百官又不知皇上已崩。傅氏外戚權力仍盛。而王氏政權早就消滅殆盡。僅存的是他王莽的名望和王太皇太後的地位。

僅僅是一封書信,根本不能拿董賢怎麽樣。於是,王莽來招王太皇太後。

王太皇太後道:“董賢果然出手,去刺殺中山王後人了。”

王莽道:“僅是一封書信,仍不能動搖董賢權力。為之奈何?”

王太皇太後道:“不日即將組成五人會議。不知道其他大人起草地如何了。”

王莽道:“大人們都是博士出身,於政見各有見解。莽不知道他們會怎麽樣。”

王太皇太後道:“你乃儒林名人。與孔光相熟,不如登門一探。”

王莽離開太皇太後處,登門去找孔光。

孔光年事已高,然精神甚好。見王莽來,出來迎接道:“侯爺,大駕光臨。孔光有失遠迎。”

王莽道:“大司徒日理萬機,王莽有所打擾。還望恕罪。”

孔光道:“侯爺來此,可有要事?”

王莽道:“大司徒可知,王太皇太後奉皇上之命,召開五人之會。所為何事?“

孔光道:“自來國家大事,必有五大臣商議妥當。然後召開百官會議,聽取百官意見,再又五大臣一同決斷。以往都是皇上主持,如今,皇上托於太皇太後,概其龍體欠安。不能主持。”

王莽道:“大司徒只知其一,不知其二。如今皇上無有子嗣,而有病在身,但不知大司徒之見,皇上該立誰為儲?”

孔光道:“皇上富有春秋,立儲一事。是否言之過早?”

王莽道:“成帝富有春秋,可奈天不假年。如今皇上龍體,較之成帝如何?”

孔光道:“成帝體弱,好酒。皇上體弱,酒色皆好。皇上不若成帝。”

王莽道:“如此,如不議立儲,怕是皇上百年之後,又是一番腥風血雨。”

孔光道:“如此說來,倒也有道理。但不知侯爺意屬哪位?”

王莽道:“如今,就只有淮陽王劉寅與中山王劉衎,二位幼主,可當擇而招之。“

孔光道:“宣帝後人,也就只有此兩幼子。何其可悲。但不知擇何人而立之?”

王莽道:“擇誰而立,還望大司徒慎重考慮。”

於是,王莽辭了孔光。又道大司空彭宣處。

彭宣迎立王莽入內,與王莽詳談甚歡。王莽一樣說起立儲之事。直至何武、公孫祿。王莽一一傳達了立儲君之意。

隔了兩日,王莽再去尋四位大臣。

孔光和彭宣善未決定推誰為後好。

而何武與公孫祿卻避而不見。

王莽於是回到自己府中。

而此時卻從坊間傳來王莽刺殺中山王的消息。消息迅速震驚朝野。王莽府也被董賢派兵圍了起來。

但是,王莽也手握重兵,其兵輪流前往藍田賑災。見民間災情,深深感激王莽讓他們去體察民情,遂不信王莽刺殺中山王,於是誓死保護王莽。由此,兩軍膠著。

而王莽此時卻走出府邸。往董賢軍中走去。道:“弒君之罪,當誅九族。王莽請就縛,如若此時卻系王莽所謂。理當誅。”

董賢兵見王莽出來,正要上前將王莽拿下。卻聽得人群中人道:“且慢!”

王莽一看,是董賢。

董賢從人群中走出道:“刺殺之事,當屬謠言。不若請侯爺暫居府中,待查明了再定奪。”

眾兵見了王莽出來,本就不願意綁了。聽董賢如此說,也釋然,令王莽禁足宮中。

王莽遭了禁足。孔光四人開始議論紛紛。

何武來找公孫祿,道:“王莽禁足,說是刺殺中山王。信還是不信?”

公孫祿道:“此前王莽來找你,可有提起立誰為儲?”

何武道:“劉寅與劉衎。”

公孫祿道:“依你之見,新都侯意在哪位?”

何武道:“必中山王劉衎。”

公孫祿道:“我也是如此認為。中山王與皇後有怨,立中山王為儲,於皇後和丁、傅外戚都不利。因此,我認為王莽刺殺中山王,不太可能。”

何武道:“應是如此。然,奈何?”

公孫祿道:“相信皇上會召百官上朝,選人去調查中山王一事。”

何武道:“皇上多月不朝,奈何又是董賢當權。”

公孫祿道:“董賢黃毛小兒,而當大司徒之職。前將軍認為如何?”

何武道:“才不堪用。”

公孫祿道:“祿也是這麽認為。”

何武,公孫祿在那裏議論著。

而這邊太皇太後卻忙了起來。沒有王莽參謀,皇後孤掌難鳴。太皇太後被董賢的惡人先告狀打了個措手不及。一籌莫展之際。一個太監上前,道:“太皇太後,師丹求見!”

太皇太後得了救星似的,將師丹宣了進來。師丹離開朝廷多日,此時一身粗布衣服。見了王皇太後邊下跪,道:“太皇太後在上,受草民一拜!”

太皇太後慌忙過去扶起師丹,道:“師丹此次前來,可有助於我?”

師丹謂太皇太後道:“太後果然明白師丹來意。草民在民間聽聞新都侯王莽刺殺中山王。便知新都侯受人誣陷,比當年師丹遭讒罪勝百倍。”

太皇太後道:“如今,為之奈何?”

師丹道:“太皇太後,恕草民愚見。昔日雍廩殺公孫無知,齊國國君虛席以待,而公子糾與公子小白爭立,管仲奉命刺殺公子小白。而今,有人刺殺中山王。請問宮中是否發生了大事,需要急於立儲?”

太皇太後喝退左右,道:“皇上月前已崩。秘不發喪。善未議定誰為新君。”

師丹道:“皇上無子嗣,駕崩一事,的確要先定誰為儲君。”

太皇太後道:“如今,董賢誣陷新都侯刺殺中山王。師丹可知其用意?”

師丹道:“中山王與傅太後有怨。其欲必除中山王。而太皇太後欲與丁、傅抗衡,非立中山王劉衎不可。”

太皇太後道:“師丹明鑒,為之奈何?”

師丹道:“太後可有派人去調查?”

太皇太後道:“不需調查,哀家與王莽早在多天前就得到消息,董賢假詔刺殺中山王失敗。”

師丹道:“如此甚好。為今之計,除掉董賢即可。”

太皇太後道:“書信乃一面之辭,若無實證,怕是難以服眾。如何能除?”

師丹道:“此事好辦。我與孔光,彭宣多年同朝為官,一道學易,師丹這就去勸說這二位。”

於是師丹出去。太皇太後看著師丹出去的身影,道:“多行不義必自斃,得道多助,王莽果然賢人。”

師丹辭了太皇太後,分別來了孔光與彭宣處,告知皇上已崩。孔光與彭宣原本就以為王莽賢,今知皇上崩,便深信董賢奉假詔,殺劉氏後人。便道:“王莽奉假詔殺賢良之事絕非此一件。如今皇上崩,他仍言奉召。雖誅殺九族而不能當其罪。”

師丹又來找何武與公孫祿。二位將軍也決定一起彈劾董賢。

而董賢此時,卻與皇後宮雲行雨施。董昭儀作伴。

抓了王莽,心稍安。而這一月的暗探,也得了些大臣門的罪證,便逐個放出風聲,百官門不日上朝時,便會對董賢言聽計從。董賢與皇後寢宮左擁右抱。而派去接劉寅的也開始待命。待五人之會之後,百官上朝之際,即可決定迎新帝入京,他就可以做一個實際的皇上。或許,還可以勒令新帝禪位。
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